提到納米科技,人們通常會想到一些高精尖領域。納米科技真的離我們很遠嗎?
并不!
不久前,《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納米科技,離你我很近”,并用一整個版面報道了納米科技的應用范圍,讓我們知道了納米科技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01
納米科技是什么?
納米的名稱起源于希臘語,意思是“矮小的”。實際上,納米和我們所熟悉的米、毫米和微米一樣都是長度計量單位。
“1納米等于10的負9次方米,也就是1米的十億分之一,比單個細菌的長度還要小,肉眼是看不見的”,納米專項首席科學家王琛研究員說,“納米本身僅是計量長度而已,真正有價值的是納米科技,它是研究結構尺寸在1納米至100納米范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的一門科學技術。”
王琛進一步解釋說:“其實,許多生命體中存在特殊的微米—納米結構,這樣排布的結構會產生許多優異的性能,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優異性便利我們的生活。”
02
納米科技運用于健康診療
1996年,科研人員在實驗中發現,DNA修飾的金納米顆粒溶液可以根據溫度的變化在藍紅兩種顏色之間轉換,從此開始了新一代醫學診斷、治療技術的研究。
此后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納米科技在重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顯示出很多優勢,應用開發潛力巨大。例如,納米科技可以用來做微量標志物的檢測,使疾病能獲得早期診斷;研發的納米材料可以對疾病進行靶向治療,讓醫學診斷和治療向更精準的方向前進等。
在體外診斷方面,納米專項成功研發出了多項體外診斷關鍵技術。其中,納米微流控免疫芯片體外診斷技術將納米技術與微流控技術相結合,可用于對多項指標進行聯合檢測,目前有多款產品獲得了國家醫療器械注冊證書。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高級工程師沈海瀅介紹說:“這項技術中的炎癥納米微流控免疫檢測芯片,能夠快速區分細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判斷感染所處的階段,為科學、有效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抗生素濫用。”
在癌癥的早期檢測、預后判斷和靶向治療伴隨診斷方面,納米專項研發的“腫瘤捕手”技術靈敏度高,臨床前研究效果顯著。
據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楊延蓮研究員介紹,除少數癌癥外,絕大多數惡性腫瘤出現在人體的上皮組織細胞,從腫瘤組織脫落的上皮細胞進入外周血循環成為循環腫瘤細胞,是腫瘤檢測的重要生物標志物。這些細胞的特點是血液中含量極低且微小,而“腫瘤捕手”的核心技術就是運用多肽納米磁珠技術捕獲這些腫瘤細胞,實現高效捕獲、識別以及對腫瘤表面標志物分子的精準檢測,從而實現早期檢測、療效預測和動態檢測。該技術目前已經實現技術轉讓和產業化落地。
在藥物研發方面,納米專項完成了多項納米藥物制劑的初期研發工作,部分樣品已進入臨床審批環節。其中1個納米新藥環孢素眼用乳劑現已完成臨床試驗,多個針對腫瘤類重大惡性疾病的納米制劑獲得臨床批件。
03
可用于飲用水處理
納米材料在氟、砷、重金屬離子及微量有機污染物等的去除方面具有優勢。
在傳統的飲用水處理方式下,部分低濃度、高毒性有機或無機微污染物會有明顯殘留,長期飲用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因此,飲用水中微污染物的處理是飲用水安全領域最富有挑戰性的前沿課題之一。富有活力的納米材料具備常規材料無法比擬的高吸附及催化效率等優勢,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了新的方法。
生活在內蒙古部分牧區的牧民,祖祖輩輩一直深受飲用水污染之害。
“過去,這些牧民飲用水來源主要是未經處理的地下水。然而,這些牧區地下水中普遍存在著氟、砷、微量有機物、細菌等污染物超標的問題,導致地方病發生。”王琛說。
水質問題已經成為當地牧民區域性貧困及因病致貧、返貧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對這種狀況,當地政府和群眾都十分著急。直到納米專項的介入,情況有了轉機。
“納米材料在氟、砷、重金屬離子及微量有機污染物等的去除方面具有優勢。”王琛說。納米專項針對牧民分散的居住條件及飲用水污染狀況,研發了分散式的飲用水凈化系統,凈化后水質全部達到國家城市飲用水標準。
在使用方面,這種納米凈水系統的成本很低。“只需要一年換1—2次核心濾芯,就能長效、經濟地保障牧民的飲水安全。”王琛說。
據介紹,在納米專項幫助下,截至2017年底,已有1200戶牧民受益于納米凈水技術,喝上了干凈安全的飲用水。
安康德美—納米科技護膚
納米科技正在滲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信未來納米科技將改變人類生活。
安康德美是一家以納米原料科學研究及應用為核心的高新科技企業,自有化學及生物實驗室,引入醫藥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動物醫學、化學等多領域的研究成果。
同時,花重金打造了一支實力過硬的研發團隊,成員囊括海外留學醫學博士、國家“千人計劃”青年專家、國內知名大學生物學、皮膚學教授。
除此之外,安康德美還借助中山大學化學院、廣東藥科大學醫藥化工學院聯合研發的優勢,是全國領先的納米科技研究及運用企業。目前,公司將納米原料主要運用于生物醫藥和美容護膚兩大領域。
——THE END——